2016年3月28日 星期一

什麼是 Customer to Manufactory - C2M ? (1)

Customer to Manufactory (C2M)是最近在中國很火紅的一個詞,他背後代表的是一個新興的商業模式。就字面上意義來看,Customer to Manufactory 是透過發達的電子商務,讓工廠直接與客戶做連結。將生產與交易行為的始端交給了客戶,客戶先下訂單,工廠再依據用戶的需求來進行生產。因此能以更低的成本與價格提供客戶個性化的產品。本文將會介紹C2M的發展背景與趨勢,並分析一些市面上打著C2M名號的商業案例。





什麼是C2M?

發展背景

從2010年,中國晉升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 (章轲, 王玉凤, 2015),有超過兩百多種工業產品的產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,製造業也成為支撐中國經濟的基礎。可近年來,中國製造業卻面臨瓶頸與困境,一方面,雖然國際市場上時常可看見中國製造的產品,但中國僅扮演代工的角色,技術和設備仍相當依賴海外,稱不上有什麼品牌質量與創新力;另一方面,全球經濟不景氣帶動國內需求低迷、外國訂單下滑。中國政府因而鼓勵產業轉型,並推出《中國製造2025》(Made in China 2025) 製造戰略計劃,目標在2025年,中國能從「製造大國」變身為「製造強國」。計畫其中也強調要提高國家製造業創新能力、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、強化工業基礎能力與加強質量品牌建設等 (維基百科, 2015)。在此背景下,許多企業將目標放在利用網路技術在製造業的應用,發展智能製造以利用信息數據來達成個性化定製,從而提出了C2M這個新型的管理製造模式。



定義

雖然C2M是英文Customer to Manufactory的縮寫,但該詞彙並非由歐美而來,而是中國業者近幾年為追求轉型應運而生的。由於該詞沒有可追溯的學術背景,因此目前也沒有一個清楚的定義。在看過很多中國對於C2M的相關報導與評論後,可以推論出一個模糊的輪廓,描繪出C2M應該有的三個特色。其中一個關鍵是實現「個性化定制」 (Customisation) ,工廠又要如何在不抬高製造成本的前提下給予顧客設計商品的自由;另一個是「訂貨型生產」 (made-to-order) ,由需求來驅動製造,消除庫存;還有一個重要的概念是「短路經濟」,這詞是由必要商城創辦人──畢勝提出。透過縮短商品由工廠到消費者手中所需經過的流程,實現廠商直供,省下原本品牌、經銷等等帶來的成本,將價格回饋給客戶。這三個重點將在下面多做解釋。


(1)客製化商品
客製化在中國更常聽到的說法是個性化定制,用戶介入產品的生產過程,指定產品的顏色、圖案、文字印刷、甚至是材質上,獲得有個人風格強烈的商品。C2M 運用客製化產品,旨在提供多元化的產品設計,給予消費者更多自由與選擇。讓廠商更能掌握市場與顧客需求,並增加與競爭者商品的差異性,避免削價競爭。

(2)按需生產
「訂貨型生產」(made-to-order) 的定義為按用戶訂單進行的生產 (MBA智庫百科, 2016)。相較於備貨型生產 (Make-to-Stock) ,訂貨型生產會有以下這些特色:產品標準化程度低、生產效率低、用戶訂貨提前期長、庫存水平低、滿足顧客個性化程度高。 C2M 便是因此來達成消滅庫存的目標。庫存原是供應鏈的重要環節之一,也造成許多成本。庫存持有成本只的是持有與保管庫存所需的費用,除了有形的倉儲開銷外,還包含了庫存占用的資金所含的機會成本,與前在的耗損、報廢風險成本。C2M 期望做到零庫存,由需求來驅動製造,商品生產完就直送消費者。


(3)短路經濟
傳統零售業供給到需求間的路徑很長,一件商品從出廠那一秒,經過了一關關的分銷、到零售經銷商,最後到消費者手中,價格也是一層層往上加。而品牌商為銷售所做的宣傳等等費用,當然也被考量進去,被加入售價之中。而這些都與該商品的實際生產力及原材料付出成本無直接關係。 C2M 讓消費者直接面對生產廠商,弱化了電子商務平台的主導作用,強化其橋樑作用,給了消費者與廠商更大的自主權。短路經濟可由圖一示意。此作法不僅僅能節省更多成本,消費者也能因此從中得到更多價格上的優惠。


〈圖一〉



總結來說,對廠商來說,C2M產銷模式所含的意義與其帶來的競爭優勢能從兩個角度來看:銷售與生產。由銷售角度,是商品服務能高度客製化,與擁有高性價比,也就是顧客能用低價格就能買到高品質的產品服務;而由生產端來看,則是擁有高彈性的供應鏈,與跳過經銷商、品牌商的層層剝削,帶來的額外利潤。


下次來談C2M與Mass customization,與一些中國可以看到的C2M商業案例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